新闻中心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Writer: admin Time:2024-03-26 Browse:152

  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大飞机C919到中国天眼FAST工程……纪录片《辉煌中国》科技感爆棚,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创新活力”的东方大国。这些硕果累累的科技创新成果,每一帧都像是科幻大片,正如纪录片里陈述的那样,中国的创新动力源源不竭,中国的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里,也有这么一群人在坚守着,他们深知“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道理。作为高校教师,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在各自的领域奋勇前行,用勤奋和智慧引领新一代的大学生。

  在这样的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里,老师们激情满满,学院也在不断改善科研条件,构建良好的科研发展环境,为科研创新团队提供一切便利。据统计,近年来学院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共520篇,核心期刊上发表65篇。出版著作7部,译著4部、教材14部。各级各类获奖45项,其中,国家级获奖5项,省级获奖32项,厅级获奖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这个世界上有着星罗棋布的路,有狭窄的、有宽阔的、有笔直的、有弯曲的……每个人都走在自己必须选择的道路上。对王刚来说,自从告别了学生时代,他就开始了艰辛的科研之路,从教15年来,已发表与环境设计方面相关的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主编出版规划类教材3部,主持市教委科研项目2项,主研市教委科研项目3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多次获得校级先进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科研工作者等称号。

  作为高校教师,王刚表示,首先要立足做好本职教学工作,但成为社会工作的创新者也是高校教师的责任。提起第一次认真而独立地做论文,王刚回忆是在当老师之后,在他看来,学高为师真不是空话,想要成为一位好老师,必须多看书、多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就会发现大脑里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了,对相关学科的把握也更加精准了。

  “我第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是关于图像分析的,那时候周正华拍华南虎事件在社会上沸沸扬扬,但业内人士一眼就能辨出照片的真假。”王刚称,做科研课题就是这样,要抓住热点,要接地气,与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契合点。

  就拿他曾经主持的主持的市级项目《关于重庆主城区高层建筑屋顶绿化新型施工技术与工艺的研究》这一课题来说,针对的就是人口密度高、人均用地少的城市,绿地建设受到各种各样的规划制约这一现象而展开的。期间,王刚还申请了一项“适用于城市建筑屋顶的栽培基质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

  “科研很能磨炼人的意志,要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王刚表示,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熬更守夜是家常便饭,但除了勤奋以外,还要有一颗好奇心。他常鼓励学生不要将研究浮于表面,只有抓住一个问题深入研究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与核心。

  多年来,黄子棉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服装设计比赛,拿过金奖,拿过银奖,优秀奖就更多了。“老师在比赛中获奖,学生也会感到骄傲,他们会觉得这样的老师有底气。”作为从教五年的年轻老师,黄子棉在学生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这种分量来自于她的专业和实力。

  2016年,黄子棉主持的科研项目《重庆酉阳土家族服装设计的创新与实践研究》获市级软科学类立项,同年,她设计的作品《溯源》获“重庆首届武陵山民俗风情服装设计大赛”一等奖。谈及《溯源》的创作灵感,黄子棉介绍,有一次去重庆武陵山写生的时候被土家族的民族图案惊艳到了,于是回来就把土家族的传统图案经过解构再重构,提炼出点、线、面,运用简洁大气的服装廓形,辅以西式立体裁剪,通过面料再造及手工拼接等精致细节,完成民族服装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运用。

  “民族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财富,也是不可再生资源。”黄子棉称,武陵山是非常有特色的土家族聚居区,研究土家族服饰文化,让其通过时尚激活的方式成为弘扬重庆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做出来作品要经得起市场检验,这是黄子棉在创作中非常注重的原则,她将民族与时尚结合,用现代时尚设计语言演绎传统民族服饰元素,并将其演绎得有创意,让大众能接受这种审美。

  谈及最满意的作品,黄子棉说:“下一个。”在她看来,服装设计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虽然每次都是非常投入、忘我的在做,但等模特穿上身,在T台上展示的时候,仍会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总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在创作中精益求精,也是黄子棉不断传输给学生的观念。

  现在的学生多是95后,他们时尚、大胆,也愿意尝试;他们喜欢街头文化,爱穿潮牌……这些年轻人的观念以及审美,黄子棉都能接受,也会经常跟他们讨论,在年轻人身上寻找创作的灵感,甚至会让学生参与一些时装系列的制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学习的动力。

  新时代的新青年都要学习一些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杨柳所教的科目是全院的计算机公共课,这种所谓的“豆芽学科”,如果老师的备课没有足够精彩,学生很容易开小差,但杨柳的课,同学们都愿意上。

  “现在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是他们有一点做得不够好,就是专注度容易中断。”杨柳称,在13年的教学经历中,她看到了学生们的变化,以前电脑还不算普及的时候,大家对网络的认识还不够,如今电脑已经走进了家庭,孩子们从小就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操作,但如果学生们想要深入了解互联网的话,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作为老师,杨柳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充电。前几年,她考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在职研究生,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人工智能,2016年主持的科研项目《基于位置差异的高精度近邻算法研究》获市级应用技术研究类立项,并申请相关专利“一种基于位置差异的高精度近邻搜索算法”,近年来发表核心期刊1篇, SCI收录1篇,EI收录1篇。

  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杨柳经常鼓励年轻人放手去做,大胆去想,因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互联网+’的包容性非常高,只要你有足够的创意,还有一定的执行能力,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杨柳称,2015级有个学生叫赵仕云,曾经就在她的指导下开始了创新创业,成立了重庆逸起学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在线教育”这个领域,据了解,这个公司现在运营得不错,已经有一定的收益。

  人都是有惰性的,但我们要积极克服这种情绪,让自己充满向上的力量。就如同杨柳研究的计算机编程,它不仅需要学习枯燥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还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不管做什么项目,都不要轻易放弃,停留于表面的研究收获不大。”杨柳建议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毅力,避免浅尝辄止,“深入探究下去,你才能挖掘到宝藏。”

  2014-2017年以来,学院科研工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科研成果成绩显著,科研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学院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人才培养,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围绕国家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凝练方向,力求在若干个学科领域形成力量,为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院十分重视项目培育工作,积极引导教师围绕国家和重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类项目立项重点,结合自身研究基础和特长进行申报,提高申报质量。2014-2017年,学院共承担市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30项,其中国家艺术基金2项,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3项,重庆市教委高校科学技术项目5项,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项,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美国研究中心项目1项。市级以上项目数量较2010-2013年增幅达625%。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新闻中心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