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摘登(九)

Writer: admin Time:2024-03-22 Browse:65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共编发发言352份,其中大会口头发言28份,其余为书面发言。3月12日起,人民政协报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摘编部分大会书面发言,敬请关注。

  ※九三学社中央:推动美丽草原建设 写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草原篇章”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的重要功能,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好新时代草原工作,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建议:

  高度重视增加投入。统筹考虑治理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逐步增加直接用于草原保护修复的财政资金投入。同时,提升补奖资金使用效率,推动生态补奖由前补助向后补偿转变;针对各地发展水平和承包规模,实施差异化的补奖标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界定补偿对象,充分调动草原所有权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等各方积极性;切实建立起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加大对因保护草原而丧失部分发展机会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形成多方保护合力。

  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尽快出台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切实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所需最基本、最重要的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加快制定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草畜平衡评价标准。

  强化草原科技支撑。强化草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新时代草原人才“雁阵”格局,通过组织实施草原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国家重点研究平台,对涉草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给予政策倾斜,打造一支有规模、素质高、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草原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形成草原科技战略支点,将草种纳入种业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启动全国范围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项目,在全国范围搭建和布局草种育种实验室和平台、草种质资源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草种子认证体系,孵化、培育和壮大一批一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高产草种生产及利用产业基地。

  在政策导向上,由“分果子”转向“播种子”。厘清兜底线和促发展政策界限,兜底线政策强化公平,促发展政策强化效率;建立激励机制,倡导多干多补。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大力实施消费帮扶行动;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城镇化。坚持政府和市场同向发力,支持脱贫地区打造产业园区等发展平台;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在帮扶理念上,由“结对子”转向“铺路子”。党建引领聚合力,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人才回归、项目回引、资金回流,凝聚发展合力;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办法,优化考核指标。产业联结提能力,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全产业链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改革驱动增活力,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推广相互参股、保底分红、共创主体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培育机制上,由“要我干”转向“我要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美德,培育“乡村大喇叭”“围炉夜话”等基层宣讲品牌,把创新理论讲鲜活,把惠民政策讲明白。民商民办协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协商议事载体建设,提高群众“话语权”;明晰政府职责边界及农民权利义务,发挥乡规民约作用。输血造血结合,坚持分类施策,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助力发展产业、务工就业、自主创业;完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加强就业技能培训。

  青海省政协牢记习总书记对青海高质量发展提出“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重大要求,在生态系统保护和科技理论支撑“高原医学”上寻找切入点,连续两年调研围绕“高原康养医学及产业发展”深度协商议政,提出发挥青海高原医学走在前列的优势,打造高原医学针对高原病人群和健康人群(包括运动员群体)的“一体两翼”,实现“与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相结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与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相结合、与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相结合”四个结合的建议。围绕省委书记、省长和其他省级领导对政协报告的11次批示开展主席民主监督。

  三年来,青海省政协围绕“高原康养”履职,2021年、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青海省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持续聚焦发力。以协商深化认识,组成联合调研组,推进“高原医学”研究成果服务绿色发展。以议政凝聚共识,省政协党组召开“高原康养医学及产业发展”座谈会暨专题协商会,推动高原康养医学新兴产业发展。为形成高质量报告,2022年12月联合市州政协与相关专家委员沟通、论证,形成《中共政协青海省委员会党组关于开展“高原康养医学及产业发展”调研情况的报告》。在省政协推动下,西宁市提出打造国际高原黄金海拔生态康养示范城市,海东市率先专项规划。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全力推进青海高原康养核心基地建设、精心筹办首届全国高原康养医学学术研讨会、培育高原康养产业发展链条、打造系列康养优势品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五方面工作要求,省政协在重点节点持续开展民主监督。委员认为:青海省政协对高原康养医学及产业发展的持续用力,践行了习总书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点与实践点,未来可期。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青海省政协副主席 王绚;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主席 公保扎西;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主席 李青)

  完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于落实生态保护权责、激发全流域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促进生态富民,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建议:

  加强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统筹设计。统筹推进横向生态补偿在长江全流域实现全覆盖,同时搭建大数据平台。尽快出台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细化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规定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内容。支持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对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进行立法。建立全国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调机制。

  推进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明确长江流域补偿考核目标,加强流域上下游相关地区的沟通协调。将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情况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对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开展不力、存在突出问题的地区和部门,纳入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

  完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充分考虑不同流域内上游地区各因素,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以流域空间为单元进行核算,既涵盖水质水量等基本内容,也将其他环境要素在流域生态保护中所发挥的功能予以考量。

  拓展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方式。引导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在补偿时以货币补偿为基础,探索进行产业补偿,帮助上游地区积极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进行技术补偿,进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补偿。

  实现长江流域横向补偿资金来源多元化。鼓励中下游地区符合资质条件的社会资本参与上游地区生态产业项目、生态技术推广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鼓励下游地区财政与企业联合出资。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市场等,探索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完善市场交易型生态保护补偿方式。

  中药产业是我国的民族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全链条,是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政策支持。加强统筹联动。聚焦中药全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系统开展中药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进一步完善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监管体系、创新体系。

  加强源头保障,促进规范种植。系统开展中药材良种选育、新品种培育等基础研究和产业促进工作。集中国家科研力量突破珍稀濒危品种人工繁育规模化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切实提升中药质量保障水平。

  加强科研攻关,增强发展动能。提升中药创新研发水平,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在中药企业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成果收益分享机制。

  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落实新型工业化要求,提高中药产业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产业升级。加大投入和资金保障,鼓励国企投资或重组传统中药产业,推进其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增强竞争优势,维护产业安全。打造中药产业领军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持中华老字号中药企业提升质量、提高疗效,增强行业影响力。提升中药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维护产业发展安全。

  加快走出去步伐。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以中医药疗效和产品开拓国际医药市场。持续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共同参与传统医药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传统医药”跨境服务能力。联合开展药用植物保护、种植、贸易、开发与利用,加强技术人员交流与合作,助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儿童、青少年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教育的力量不可或缺。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能更好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能力发展,进而奠定全社会的人口素质基础。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家庭教育服务的推动也要相应提升。建议:

  建立健全综合协调保障机制。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领导,建立家庭教育档案。明确机制运行的牵头部门。加强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将科学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各地政府应在成立相应工作专班的同时,加大人员经费保障以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落实。

  研发打造权威专业共享机制。研发一套权威家庭教育指导教材。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家庭教育公共体系,实现家庭教育公共课全民共享,建立全国家庭教育共享信息系统。加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持的家庭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共享,整合各类资源,完善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机制。

  夯实强化全面覆盖落实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由妇儿工委牵头融合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资源,依托村委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文明实践站、妇儿之家、家长学校等各类现有服务平台,充分发动志愿者、社工,培育社区自有家庭教育专业人员,每月至少保障开展1次科学育儿活动,打造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半小时村(社区)生活圈,为不同年龄段孩子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培训专业队伍,加快出台国家家庭教育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认定标准,并将家教指导能力素质培训纳入相关部门党员干部培训内容。加强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育儿指导服务的帮扶。

  习总书记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对标新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需要着重关注“一老一小”,将其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贯彻到各项工作的所有方面、各个环节。建议:

  坚持党委领导,形成全民参与格局。深刻认识到把“一老一小”问题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一老一小”问题在顶层设计方面的完善。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的方针,落实各级政府对“一老一小”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资源配置、政策引导、规划引领、法律规制、督促检查等方面的应尽职责;拓宽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一老一小”工作的渠道;加强全龄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养老与育儿储备,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局面。

  优化体系建设,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路,推动“一老一小”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坚持应对“一老一小”问题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促进“一老一小”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深挖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协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银发经济,研究制定老龄产业引导目录、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开展老龄产业发展状况监测;推进老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的各类产品和服务项目。

  深化数字应用,赋能服务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一老一小”公共服务。提高“一老一小”监管效率,开发数字应用系统,整合“一老一小”服务相关信息,实现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等多平台融合。赋能“一老一小”创业机构,搭建互联网平台充分整合“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培育康养善育新业态;整合形成社区养老托育服务产业链,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全民健身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作为体育人,我深切感受到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关心和重视体育事业,始终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引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如今总能看到广大人民群众从运动中收获健康和快乐,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默默贡献着力量。在感动的同时,我们也清醒意识到,目前全民健身工作还没有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议:

  夯实发展基础,完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将体育资源更多地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倾斜,指导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赛事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适老化、适儿化体育工作,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安全健身。

  层层推动,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到实处。全民健身已不是体育系统“单线作战”,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发挥体育,特别是全民健身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把全民健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把全民健身作为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实落地。

  引导基层创新发展,增强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动力。尊重各地全民健身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开展创新性工作。

  以“国球进社区、进公园”的两进活动为例。各地住建、体育部门加强协作,因地制宜推动乒乓球台等健身设施的建设,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相关部门可挖掘和推广典型案例,在政策引导、表彰奖励、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形成全民健身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居家养老是绝大部分国人的首选养老方式,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模式具有普惠意义。建议:

  优化存量:居家、社区双管齐下,多维度推动适老化改造。由市级政府层面搭建统一的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平台,集中列示提供适老化改造的相关服务机构,做到产品清单化、收费透明化、服务规范化、全程监管化。各区街道办作为执行单位,综合评价后遴选出适合属地社区的供应商目录,重点推荐给社区中有需求的家庭。街道办也可与属地内的经济型酒店、长租公寓建立联系,将闲置房源释放出来作为家庭适老化改造期间的备用居所;与物流仓储建立联系,解决改造期间家具的存放问题。

  社区适老化改造也是完善居家养老的重要一环,建议把社区的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更新的大范畴中。保障维度,建立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联动机制,提供全托、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助餐等多种养老服务套餐。健康维度,就近整合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提供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空间维度,优化社区步行系统,完善无障碍设施,增设适老化活动空间。

  创新增量:加快共有产权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模式从试点向推广,既能在自己的房子里养老,又能享受到24小时的养老服务。房子产权可以继承,也可以转租、转售;社区配备有应对失能失智的专业养老护理机构,融合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综合优势。从土地供给端看,可有效盘活闲置用地;从投资方看,可解决社会资本参与新建养老服务设施的资本流动性瓶颈。

  综上,在存量端改善现有居家养老条件,站在城市更新角度思考社区的适老化改造,进一步探索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在增量端加大新增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供应,实现政府、企业及养老个体的三方共赢。

新闻中心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