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注意!这“四大关键驱动因素”会对科研生产力产生影响

Writer: admin Time:2024-03-08 Browse:128

  科研是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驱动力。根据经合组织研究,研发支出每增加1%,经济生产力就提高0.4%。因此,衡量科研生产力是一项重要任务。为此,默克和牛津经济研究院展开了深入研究,以了解科研生产力下降的真实性,并探索影响科研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因素。牛津经济研究院是世界领先的专业智库机构,为国际组织提供经济预测、建模服务和前沿洞察。

  主要研究成果表明,当前科研生产力并非普遍呈放缓趋势,但在某些领域,生产力存在下滑迹象。

  复杂性增加、短期主义、合作与外包,以及政府支持,这四大关键驱动因素对科研生产力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虽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生产力整体呈下滑趋势,但是中国成功授权的专利申请比例攀升,专利申请及授权的生产力有所增长。

  “科研生产力动向调查”显示,中国受访者对政府给予的科研支持这一项评分最高,调查对象普遍对中国研究资金供应情况表示满意。

  该研究将科研生产力定义为研究投入(如资金水平或研究人员数量)与研究产出(包括学术出版物以及授予专利)之间的关系。报告主要研究成果表明,当前科研生产力并非普遍呈放缓趋势,但在某些领域存在下滑迹象,即对于同等水平的产出,其所需诸如时间、资金和人才的资源不断增加。

  牛津经济研究院团队代表默克采访了世界各地30多位研究人员,对7个国家的3,500名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开展了原始计量经济学分析,并对现有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研究领域包括制药、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汽车、航空航天和工业制造,高科技,化工和能源,研究机构。 研究数据表明,以下四大关键驱动因素对科研生产力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复杂性增加:科学日益复杂,阻碍科研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科学的进步及其日益复杂化,对科研团队的规模和专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在其领域开展研究越来越复杂,很难追踪最新文献。本研究的多方数据来源显示,研究的复杂性加上不断增加的行政负担,对生产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短期主义:在短期内取得研究成果的压力影响了研究质量,降低了科学家对新研究领域的专注力。 调查发现,研究人员面临着在短期内发表科研成果压力越来越大的现状。对短期成果的关注以及较短的资金周期,会降低研究人员对新研究领域的专注力,由此一来,就只能开展渐进式创新研究。

  合作与外包:合作至关重要,但外包会阻碍生产力。 提高科研团队能力有两种方法:与其他团队合作或将研究工作外包。调查发现,这两种方式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各不相同。跨组织合作是促进科研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包括学术界与行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国家之间的合作。相反,不断增多的外包尽管会提高成本效益,但也会对科研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支持:人们普遍认为政府支持科研项目,但资助力度有待提高。 在调查的国家中,人们普遍认为政府支持科研项目。然而,近年来,在许多国家,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政府对科研的资助增长极为缓慢,人们担心这不足以资助新的“蓝天”项目。

  此外,研究特别指出,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推进极其迅速且富有成效,正是基于上述四大因素下的最佳实践。

  在调研过程中,中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为重点关注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总研发支出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相当于经合组织国家研发支出总额的113%)。在这些重点国家中,美国的研发支出最多,其2018年研发支出接近5000亿欧元,其次是中国,研发支出为2500亿欧元。而韩国是开展研究最为密集的国家,其研发支出相当于GDP的4.5%,其次是日本3.3%,中国为 2.1%。

  根据经合组织的定义,科研可进一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

  就研究考察的七个重点国家而言,若以学术论文的原始数量为衡量标准,每年完成的基础研究数量在数百年间稳步增长;通过查看企业专利和研发支出的汇总数据,2003至2018年期间,每百万欧元研发支出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量持平或有所下降。虽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生产力整体呈下滑趋势,但中国的专利申请生产力有所增长,专利授权的生产力也出现较大增长,原因是中国成功授权的专利申请比例在不断攀升。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1年知识产权工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22.6%,其中信息技术管理、计算机技术和医疗技术是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增长最快的三个领域,分别同比增长100.3%、32.7%和28.7%。

  研究过程中,牛津经济研究院团队还开展了一项“科研生产力动向调查”,调查了3500名科学家对其组织、国家和行业科研扶持环境的看法。研究发现,中国受访者对政府给予的科研支持这一项评分最高,包括科研在产业战略中的总体优先地位,以及政府对国有机构、技术转让和研究人员教育等要素的支持。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于去年底正式公布,中国的科研环境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在过去两年全球抗“疫”过程中,新冠疫苗及对应诊疗手段的迅速研发减轻了疫情的潜在危害。2020 年科学期刊发文数量打破了历史记录,公众对科学以及科研工作者的认知也达到了几十年来罕见的高度。

新闻中心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